2月28日,一批集成电路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总投资额233亿元。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出席签约活动。

现场,为表彰2021年推动“东方芯港”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机构,临港新片区特聘中芯聚源、道禾长期投资、海望资本、临港新片区科创基金和韦豪创芯共五家投资机构为临港新片区“招商大使”。


努力构建“全国五大之最”
当天参与集中签约的项目共有22个,涵盖高端芯片设计、重点装备材料、先进封装测试等全链环节,涉及投资额达233亿元。这批项目能级高、技术领先,将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落地集成电路企业超150家,签约投资额超2000亿元。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首破百亿。
根据“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2025年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高地。
为此,临港新片区正着力布局国内最先进工艺制程、打造最齐全装备材料、集聚最活力设计企业、构建最开放合作平台、形成最完善产业生态,努力构建“全国五大之最”。
布局最先进工艺制程方面,积极承担国家战略,追踪国际最新工艺演进,以发展先进工艺、成熟工艺、特色工艺以及第三代半导体为重点,打造国内芯片制造新高地。目前已有中芯东方、华大积塔、格科微、闻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预计“十四五”期间,12寸规划产能将达50万片/月。
打造最齐全装备材料方面,积极引进海内外装备、材料龙头企业,打造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硬核产业集群。目前,新片区核心装备已覆盖了刻蚀、清洗、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电镀和测试等环节;在关键材料领域,12英寸大硅片、碳化硅衬底、掩膜板、靶材、探针、抛光垫等产品也快速填补国内空白。
培育最活力设计企业方面,依托产业生态,积极吸引人工智能、汽车电子、5G、算力算法、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企业落户。目前,区内已集聚芯片设计企业超90家,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团队、骨干型企业选择来临港创业发展。
构建最开放创新平台方面,围绕国家、上海发展战略,已搭建中科院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上海电力电子研究院、上海临港汽车半导体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前沿领域科研攻关。
形成最完善产业生态方面,临港新片区已落地集成电路企业超过150家,其中本地独角兽企业达到了15家,专精特新企业20余家,累计签约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去年,产业规模首破百亿,今年将倍增至200亿元。
培育不少于10个创新联合体
为了推动临港集成电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最近又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于现场正式发布。
据了解,这个政策旨在加强临港新片区与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联动协同,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力量,缩短市场需求和基础研究之间的链条,提升重大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商业化运用的效率。
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牵头培育组建不少于10个创新联合体。
创新联合体由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或科技创新型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整合多方科技力量,来源广泛互补并具备上下游协同性。
创新联合体需协作完成“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承担重大研发项目、探索科技创新组织新形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五大核心任务。
同时,临港新片区配套制定了若干政策,以“纲目”方式整合体现了临港新片区设立两年来的综合性政策、前沿产业政策、创新生态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营商环境政策,在现有政策体系框架下,通过新的组合方式放大政策的杠杆效应,通过项目式资助加强政策的引导效应,全方位、多维度地促进临港新片区创新联合体的培育、建设、发展和壮大。
文字:陈烁
编辑:张紫薇